杨慎作为明代一代硕儒名士,与洞经音乐结下缘分,不仅使洞经音乐身价倍增,而且由于他对洞经音乐的积极推崇和整理、创新,更使洞经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、功能都发生了全面的演变。洞经音乐走向民间,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,杨慎功不可没。
杨慎一生著述颇丰,著名的有《升庵长短句》、《转注古音略》。
李以恒李浩之孙,世袭祖职,为明嘉靖年间天威径镇抚使、千户长。李以叵从小偏爱音律,祖传有玉笛一支,故又称玉笛山人。以恒生性好文,与白族文人李元阳、龙尾关孝廉赵雪屏及“南中七子”为友,平日诗文音乐相交,并继承祖志,喜爱藏书,特别长于洞经音乐。常与地方文人在德胜驿、叶榆城、玉皇阁谈演洞经音乐。明嘉靖九年五月,遇新都状元杨升庵到大理避疫,便与李元阳、赵雪屏、表弟赵州王惠一起邀约杨升庵议立洞经会——三元社和叶榆社,聘升庵为上座师,赵雪屏任三元社社长,李元阳为叶榆社社长,李以恒自任管事。二社成立后,对洞经音乐传谱重新进行丁整理,并重新制定了洞经音乐演奏的科仪形制,全面促进了洞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。李以恒整理有洞经音乐乐谱《玉振金声》传于后世。
此外,李以恒平时喜欢记录“三迤历代椽吏史官遗而不记之事”,曾著有《南中夜谭录》两百篇(已佚),后又于明嘉靖癸亥年(公元1562年)写成《淮城夜语》一书。
苦竹道人名邓凯,明朝旧臣。据载,明朝灭亡后,苦竹道人作为明朝旧臣,遭到清廷追杀,被迫隐遁到安宁曹溪寺,历时16年,后认识了青霞道人,遂做了道士。后又隐遁到大理苍山斜阳峰苦竹箐,故以地为名,称“苦竹”。康熙年间遇赦,遇到下关战街李松亭(李浩、李以恒之后),居天王庙。他与李松亭志同道合,在李家看到各种洞经音乐古谱后,决定和李松亭一起重振洞经音乐,历时5年把各种传谱重新修定整理,重立科仪,并把它们教授给三元社的弟子,为大理、下关一带洞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今流传于大理、下关一带的《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谈谱》就是苦竹道人根据历代传谱整理而成的。他还著有祭祀曲谱《坛祭曲》24曲。
王联元(1861-1936年)联元为字,名学曾,男,汉族。清代贡生,书法家。道德与文章,皆望重乡间。对洞经音乐有特殊研究,丝竹琴瑟尤佳。为下关感应会、三元会经师、会长。曾编有感应会会史一册,亲书序言。晚年特别重视洞经古乐的整理,用工尺谱记录、整理了许多古乐曲,并至今广泛流传于各地洞经会。
李树池(?-1907年),大理人,出生年月不详。字俊发。他原本是一个读书土子,家中藏书很多。后来弃学经商,在大理城街上开设了一片土杂油盐的店铺,叫“致和号”,经商度日。李树池一向乐善济公,一赚得钱,就慷慨捐献,大则修桥补路,小则施济贫困,颇为乡里称道,有“前有李中溪(李元阳),后有李树池”的赞誉。与此同时,李树池虔诚信仰佛道,曾被乡里推选为斋会首长和洞经会会长,经常组织经会集会演奏洞经音乐,且常带着他的儿子李燮羲一同演奏•,成为当时大理一带有名的洞经音乐能手。
李燮羲(1875-1926年),大理古城人,字开一,号剑虹(原名如桂,字月卿)。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革命音乐家,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手,云南新音乐的先驱者,被誉为“聂耳的先驱者”。
李燮羲的父亲李树池在他小的时候就是乡里洞经音乐会会长,因此他不仅在童年时就挚爱唱歌,稍大还常常追寻其父到洞经会,且“作为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,却衣冠整洁,彬彬有礼。但他并不磕头烧香、讽经拜唱,却是参与音乐演奏。据说洞经会的三十几件乐器,他都能演奏,七十二个基本乐曲,他都十分娴熟”。
李燮羲幼年时就中了秀才,大约15岁时就参加了大理硕儒郑丙堂先生成立的“苍麓诗社”。甲午战争后,李燮羲“哀国家之存亡,痛人民之流离”,于1894年毅然赴日本留学。
李树九(?—1919年)男,汉族。清末进士。曾将散落于民间濒于失传的洞经音乐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。在大理恢复洪仁会,集中传授,以一派风格延续至今。
周仁(1859-1931年)男,汉族,字子安。在广东番禺、汕头任职期间曾为大理洪仁会引进江南器乐。回乡后致力地方史研究,著有《洪仁会纪略》一书。该书是研究大理洞经音乐的重要历史资料,有一定学术价值。
周智(1878-1948年)字子惠,男,汉族。大理洪仁会会长,为大理洞经音乐全面系统继承洞经音乐者。擅长司鼓,长期任上座师。执会期间善于吸收诸派音乐,教授过大量弟子,至今享有盛誉。